10日下午,習(xí)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寶雞市,考察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,了解當?shù)丶訌娢奈锉Wo利用等情況。
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定格了這樣的瞬間:總書記在一件國寶級青銅器——何尊前駐足凝視,細致察看。
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
何尊1963年在寶雞出土,制造于西周早期,內(nèi)底銘文中有“宅茲中國”四個字,這是迄今為止“中國”一詞的最早記載。
器以述史,物以載道。
3000多年前的一字一畫,穿越歷史時空,成為這片土地的共同名字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自信之源。
何以中國?念茲在茲。
2020年,在陜西考察時,習(xí)近平總書記溯古言今:“‘中國’二字最早見于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。”
2023年5月,總書記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屆中國-中亞峰會,贈送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,就有“何尊”紀念品。
2023年6月,出席文化傳承發(fā)展座談會之前,總書記來到中國考古博物館,參觀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。
國家之魂,文以化之,文以鑄之。
“中國”,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的標注,更是一個綿延不斷、輝光日新的文化生命體。
正如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(fā)展座談會上所深刻指出的:“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(xù)性來認識中國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,也不可能理解現(xiàn)代中國,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。”
寶雞,是周文化發(fā)祥地,這里的周原,是中華民族文化、文明和文脈的重要原點。
“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”。今日之中國,正沿著宏闊深遠的來路,奔向民族復(fù)興的光輝前程。
策劃:沈虹冰、張曉松、鞠鵬
主筆:朱基釵、張研
視覺:張愛芳、張惠慧
新華社國內(nèi)部、陜西分社聯(lián)合制作
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
責(zé)編:董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