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董豪杰
3月13日,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、太康縣高賢鄉(xiāng)汪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廠才回到村里,簡單收拾一番,“走,到田里看看”,聞訊趕來的村干部、村民隨他來到了村頭麥田。
麥田里,麥苗青青。陳國廠蹲下身子,撥開苗葉,查看墑情。正值返青期,小麥長勢不錯。
對于汪莊村來說,麥田連著加工車間,不能大意。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種糧食,到機械化種植、建加工廠做糧食加工,汪莊村通過種植優(yōu)質小麥、紅薯、谷子,繼而延伸產業(yè)鏈,生產面粉、紅薯粉條、小米,在提高糧食附加值的同時,村民和村集體收入雙雙增加。
今年全國兩會,“土特產”話題火出圈,引發(fā)代表委員熱議,陳國廠提出了在有條件的村建設村級土特產產業(yè)園的建議。
“糧頭工尾”帶來的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變化,一頭連著農田,促進糧食生產優(yōu)質專用化;一頭連著加工廠,糧食附加值的不斷提高鼓起村民“錢袋子”。
如何做好“土特產”這篇大文章?陳國廠說:“兩會上學到的新詞‘發(fā)展農業(yè)新質生產力’就是秘訣。”
全國兩會結束后,陳國廠沒有馬上返鄉(xiāng),干什么去了?他到中國農科院“取經”,跟農業(yè)專家面對面交流,邀請專家給村里指導。
無論是產業(yè)怎么謀劃、種植加工如何提升,還是產品檢測怎么做,專家團隊將提供一整套“保姆式”技術服務。
“技術上我也不咋懂,但是不怕,有專家給咱做技術指導,給咱賦能。”陳國廠說,專家準備給汪莊村的面粉廠打造一款針對糖尿病病人的控糖面粉。這讓村民很好奇,也十分期待,“那是不是能賣上更好的價錢?”
科技來幫忙,“土特產”迎升級,汪莊村也在不斷“向內”挖掘潛力。
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,到集體統(tǒng)一經營,村集體合作社購置農機具、開辦加工廠,汪莊村走出了一條村集體帶頭、規(guī)模化經營、深加工提效益的新路子。
說起汪莊村的未來,陳國廠打算帶領村民在適時擴大土特產數(shù)量、種類的同時,繼續(xù)提高附加值,讓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再上新臺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