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銅器舞 舞出幸福生活
在“紅紅火火過大年”漯河市2025民間藝術展演中,源匯區(qū)問十鄉(xiāng)民間藝術隊表演的《銅器舞》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好評,被評為最佳展演作品。在展演現(xiàn)場,問十鄉(xiāng)民間藝術隊的隊員們分別站在舞臺兩側。隨著鼓聲節(jié)奏的逐漸加快,現(xiàn)場的氣氛愈發(fā)緊張熱烈。大鐃的聲響與鼓聲交織在一起,形成了一首激昂的交響樂。
日前,記者到問十鄉(xiāng)采訪時,恰逢問十鄉(xiāng)舉辦民間藝術大賽。在問十鄉(xiāng)文化廣場中央,一位白須老人邁著矯健的步伐在隊伍中指揮,時而揮臂擊節(jié)。他就是漯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銅器舞代表性傳承人張德彬。
張德彬老人是前問十村人,今年96歲。他說,開始時,銅器舞是一種祭祀儀式,用于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,后來逐漸演變?yōu)橐环N村民自娛自樂、慶祝豐收的舞蹈形式。農閑時,村民披彩衣、執(zhí)銅器,動作粗獷如耕田揚麥。前問十村的銅器舞通過老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,隊員由村民自發(fā)擔任。
據(jù)介紹,問十鄉(xiāng)銅器舞又叫“八大扇”,源于清朝末年。每逢農閑和集會,當?shù)厝罕姳阋晕柚d,逐漸發(fā)展為一種系統(tǒng)、完善的民間舞蹈形式。銅器舞主奏樂器有大鐃、大鈸,伴奏樂器有大堂鼓、大鑼、手鈸、小鑼等,表演風格獨特,場面宏大,人數(shù)較多,樂器搭配精妙,動靜結合,服飾以紅色為主、黃色為輔,突出和諧、喜慶的氣氛,夏季時可通過化妝等渲染氣氛,增強表演效果。
2005年年初,前問十村成立了銅樂會。2008年,問十鄉(xiāng)銅器舞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2023年,市城區(qū)煙草專賣局為了保護銅器舞這一傳統(tǒng)民間藝術,在前問十村建起銅器舞非遺博物館。
銅器舞的表演分為七個段落,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稱及特色。第一段:一鐃。第二段:小花镲。第三段:別子。第四段:剪子鼓。第五段:三五鐃。第六段:走馬燈。第七段:大花镲。
“8歲摸銅器,一跳就是88年。”張德彬說,他從小喜歡文藝,8歲就開始學習銅器。20歲時,他就帶隊到駐馬店、許昌、周口等地演出。
如今,張德彬年事已高,很少參與表演,但經(jīng)常會在村民排練時“督戰(zhàn)”。隊長張春生打趣說:“老爺子眼睛一瞪,誰也不敢偷懶。”
“原來村里人60%都會玩銅器,有的兩口子都會。以前,大年初一我們就開始打銅器,家里的餃子都顧不上包。”村民張三朝告訴記者。張春生說:“這幾年,每年進入臘月后,我們就開始為市里、區(qū)里舉辦的民間藝術大賽做準備。”關于銅器舞,村民有說不完的故事,因為銅器舞不僅是一種舞蹈,還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責編:翟柯 審核:王輝 終審:盧子璋